• 你的位置:亚冠开球时间 > 新闻动态 >

  • 《温病条辨》在主以降行时,如何保持外达张力?
    发布日期:2025-02-03 08:51    点击次数:73

    老吴肯定心想:好家伙~时隔将近两年,才想起来回头看我一眼啊?!

    吴鞠通在中医历史上是个非常苦逼的角色,所谓的伤寒学派将所有对所谓的温病学派的愤怒仇恨都发泄在了吴鞠通身上(偶尔会由叶天士来分担下~);而吴鞠通之后的温病学家又大多非议甚至厌弃吴鞠通,认为《温病条辨》里的阳药太TM多了!你到底是搞温病的还是搞伤寒的?!

    里外不是人。

    对于吴鞠通而言,这句俗语简直是天选评价,大概没有更高适配度的人了…

    但我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喜欢吴鞠通的,至于理由,散落在两年期间的文章里,也基本谈到过。

    吴鞠通的优点其实是很明显的:

    第一,他烂熟于《伤寒论》,许多一般人不注意的边边角角,他都有留意到,比如“剂型/煮法/服用法”这类后世医者几乎不在意的内容;

    第二,他始终紧抓“升逆”为温病主要矛盾,绝大多数偏属于温病范畴的方子,没有犯相关弊病,这说明他的温病基本功还是非常好的。至于后人认为非典型温病方占比过大,实则与其基本功无关;

    第三,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吴鞠通终生将“阳”字放在第一位。这既造成了他的书作为温病书籍来说温药比重太大,但也促成了他在主以降行时,始终念念不忘要保持外达张力;

    第四,药味的基本功极为扎实,不仅是最基本的四气五味、质地黏润枯燥,相对偏入三焦之上中下,还是偏行经络偏走表,还是偏入血分…都力求精准。可以看出吴鞠通在这方面下了长年累月的功夫。

    吴鞠通的缺点也是不含糊的:

    第一,推理思辨应变,尤其是对具体病机的推断上,比较弱。关于这点我写过他和孟英的对比,参《吴鞠通此案与王孟英的距离》。但这也怪不了老吴,超高层次的天赋与悟性,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第二,明清以后的重大医理缺陷,他身上一个也不缺。

    比如相对于广义闭郁范畴,时刻都在更担忧脱证范畴,误以为后者在发热病里更多更难更险。

    由于明末清初是一个重大的医理转折点/堕落点,因而他没读明白吴又可最牛逼的点:“郁阳暴升”之医理,以及,用大黄也是因为此时清热无用,须给郁热以出路,气机转畅才能真正护阴。

    还有,同样窄化了“阴阳”,受张景岳的影响,他厌极了朱丹溪,不愿读其医书。我还曾专门写文“劝说”老吴与丹溪握个手~哈哈。

    第三,作为温病用书,几乎没有痰热方。这也是因为他当时没有可借鉴的前人。温病这块的缺漏,后来是由王孟英给大量弥补上了。

    气机/郁热、阴阳,这发热病里两大核心医理,他都是偏颇的或坍塌的,再加上临证禀赋未及。你说他在实战时,能如某些金字塔顶尖的前辈那样,治得心如明镜非常明白么?不太可能~所以也就很难诞生出极为漂亮的医案来。

    我说以上这些,既是为了给老吴说几句公道话。他身上的重大问题,一是源于时代,二是受限于天赋。但他在用药与组方等方面的基本功,没什么好诟病的。

    更是为了避免我们错过。

    通俗地来说,你若是真的完全不读《温病条辨》,那么损失并不在吴鞠通身上,而在于你这里。

    现在不少人在学赵绍琴,殊不知赵老的许多习惯性用药都来源于此书。赵老在其全集里,就有诸多《温病条辨》常用方的具体分析,与相关的临床运用记录。赵老得力于此多矣~!

    当然本篇是围绕“主以降行时如何保持外达张力的”,因而我从吴鞠通那里找来了切题的40个方子,并将其中的“张力药”进行了归类。

    可参文末所附的表格。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请留意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所用的走表行经药,与伤寒方比起来,有哪些共通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2、有哪些伤寒甚至内伤常用的走表行经药,但在吴鞠通的方子里一次也没出现过?为什么?

    3、上焦的辛开药,在内伤杂病中,一般被称为什么药?有哪些类别?

    4、中下焦的辛开药,在内伤在病中,一般被称为什么药?有哪些类别?

    5、试想我为何将“保和丸”也列为三焦辛开药(可参看具体组成药味)?

    6、杏仁到了温病这里,为何也归在宣通辛开药里了?

    7、生姜在温病里主要是作为三焦的通阳化浊药来使用的,为何我仍将其列入走表行经药?

    8、三焦的辛开药,与走表行经药,有哪些共通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9、赵绍琴所说的“疏卫药”,跨越哪两类药?

    《温病条辨》相关方剂:

    1、栀子豉加姜汁方

    即于栀子豉汤内,加姜汁五匙。

    附:栀子豉汤方(酸苦法),栀子(捣碎)五枚 香豆豉六钱,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先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2、宣痹汤(苦辛通法)

    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豆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3、黄连黄芩汤方(苦寒微辛法)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香豆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4、三香汤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栝蒌皮三钱 桔梗三钱 黑山栀二钱 枳壳二钱 郁金二钱 香豉二钱 降香末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5、连翘赤豆饮方(苦辛微寒法)

    连翘二钱 山栀一钱 通草一钱 赤豆二钱 花粉一钱 香豆豉一钱

    煎送保和丸三钱,保和丸方(苦辛温平法)山楂 神曲 茯苓 陈皮 莱菔子 连翘 半夏

    6、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7、杏仁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桑叶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白蔻皮八分 梨皮二钱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8、杏仁薏苡汤(苦辛温法)

    杏仁三钱 薏苡三钱 桂枝五分 生姜七分 厚朴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防己一钱五分 白蒺藜二钱

    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9、薏苡竹叶散方(辛凉淡法,亦轻以去实法)

    薏苡五钱 竹叶三钱 飞滑石五钱 白蔻仁一钱五分 连翘三钱 茯苓块五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日三服。

    10、翘荷汤(辛凉法)

    薄荷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黑栀皮一钱五分 桔梗二钱 绿豆皮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

    11、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栝蒌三钱 枳实二钱 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12、新制橘皮竹茹汤(苦辛通降法)

    橘皮三钱 竹茹三钱 柿蒂七枚 姜汁三茶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不知,再作服。有痰火者,加竹沥、栝蒌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13、黄连白芍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枳实一钱五分 白芍三钱 姜汁五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14、人参泻心汤方(苦辛寒兼甘法)

    人参二钱 干姜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生白芍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15、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16、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半夏六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三钱 生姜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17、加减泻心汤方(苦辛寒法)

    川连 黄芩 干姜 银花 楂炭 白芍 木香汁

    18、半苓汤方(此苦辛淡渗法也)

    半夏五钱 茯苓块五钱 川连一钱 厚朴三钱 通草八钱(煎汤煮前药)

    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余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19、香附旋覆花汤方(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

    生香附三钱 旋覆花(绢包)三钱 苏子霜三钱 广皮二钱 半夏五钱 茯苓块三钱 薏仁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腹满者,加厚朴;痛甚者,加降香末。

    20、二金汤方(苦辛淡法)

    鸡内金五钱 海金沙五钱 厚朴三钱 大腹皮三钱 猪苓三钱 白通草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21、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辛凉复苦温法)

    即白虎汤内加苍术、草果。附:辛凉重剂白虎汤方,生石膏(研)一两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22、加减木防己汤(辛温辛凉复法)

    防己六钱 桂枝三钱 石膏六钱 杏仁四钱 滑石四钱 白通草二钱 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

    23、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

    即于前五苓散内,加防己一两,桂枝一两半,足前成二两,薏仁二两。寒甚者,加附子大者一枚。

    杵为细末,每服五钱,百沸汤和,日三,剧者日三夜一,得卧则勿令服。

    附:五苓散(甘温淡法)

    猪苓一两 赤术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六钱 桂枝五钱

    24、茵陈五苓散(五苓散系苦辛温法,今茵陈倍五苓,乃苦辛微寒法)

    茵陈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共为细末,和匀,百沸汤和,每服三钱,日三服。

    附:五苓散(甘温淡法)

    猪苓一两 赤术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六钱 桂枝五钱

    25、茵陈白芷汤方(苦辛淡法)

    绵茵陈 白芷 北秦皮 茯苓皮 黄柏 藿香

    26、草果茵陈汤方(苦辛温法)

    草果一钱 茵陈三钱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猪苓二钱 大腹皮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27、草果知母汤方(苦辛寒兼酸法)

    草果一钱五分 知母二钱 半夏三钱 厚朴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乌梅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姜汁五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28、黄芩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黄芩三钱 滑石三钱 茯苓皮三钱 大腹皮二钱 白蔻仁一钱 通草一钱 猪苓三钱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29、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黄芩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郁金二钱 通草一钱 厚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30、杏仁石膏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五钱 石膏八钱 半夏五钱 山栀三钱 黄柏三钱 枳实汁每次三茶匙(冲)  姜汁每次三茶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31、滑石藿香汤方(辛淡合芳香法)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猪苓二钱 茯苓皮三钱 藿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白蔻仁一钱 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32、二加减正气散(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川通草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33、椒梅汤方(酸苦复辛甘法,即仲景乌梅圆法也)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干姜二钱 白芍(生)三钱 川椒(炒黑)三钱 乌梅(去核)三钱 人参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34、承气合小陷胸汤方(苦辛寒法)

    生大黄五钱 厚朴二钱 枳实二钱 半夏三钱 栝蒌三钱 黄连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一杯,得快利,止后服,不便再服。

    35、桃仁承气汤方(苦辛咸寒法)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 桃仁三钱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36、宣白承气汤方(苦辛淡法)

    生石膏五钱 生大黄三钱 杏仁粉二钱 栝蒌皮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37、新加黄龙汤(苦甘咸法)

    细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另煎) 生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元参五钱 麦冬(连心)五钱 当归一钱五分 海参(洗)二条 姜汁六匙水八杯,煮取三杯。

    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益胃汤方见前),余参或可加入。

    38、大黄附子汤方(苦辛温下法)

    大黄五钱 熟附子五钱 细辛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温二服(原方分量甚重,此则从时改轻,临时对证斟酌)。

    39、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连翘三钱 山栀三钱 薏苡五钱 半夏(醋炒)三钱 晚蚕沙三钱 赤小豆皮三钱(赤小豆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40、宣清导浊汤(苦辛淡法)

    猪苓五钱 茯苓五钱 寒水石六钱 晚蚕砂四钱 皂荚子(去皮)三钱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亚冠开球时间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